當人們都在為了陳信安「該」或「不該」前往大陸CBA發展之際,或許在此之前,我們該先聆聽當事人的聲音,再來「替」台灣飛人決定、討論,他未來的方向。
SBL球季結束後,原本以為會有段時間趨於平靜的台灣籃壇,卻在傳出對岸CBA聯賽球隊,有意邀請裕隆的當家球星陳信安之後,又掀起了一陣波瀾。
儘管早在這件新聞之前,與大陸方面關係良好的台灣大雲豹顧問古吉雄,就已經帶了米迪亞精靈包括林冠綸在內的四名球員,前往雲南測試;而達欣虎隊的楊玉明也在合約約滿之後,選擇加盟東北吉林虎隊,不過為了避免引發國內另一波的出走潮,籃協以主管機關的身份,提出了一份24人名單,在這名單之內的球員,一概不許轉隊、加盟大陸的球隊。
然而,姑且不論這份名單「止血」的功效有多大?或者對岸的吸引力究竟在哪?其實回過頭來該仔細考量現實的問題則是:台灣的球員對於大陸方面的球隊而言,真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嗎?
其實,大陸方面的態度很清楚,他們要的,是後衛方面的人才;最迫切的,是頂級球星的身手,除此之外,如王信凱等人的加盟,對他們而言都只是抱著聊勝於無的心態。甚至就連顏行書入選明星賽的身手,對這些大陸甲A球隊來說,都只能算是撿到的寶,而不在預期之內。
因此,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籃協「嚴陣以待」的問題,台灣籃球界真會有被「掏空」的一天嗎?我想,答案應該很清楚才是。
當然,身為主管機關,所肩負的責任與權利,是該被外界所尊重的。所以籃協提出了24人名單,在我看來沒什麼對錯問題,更無關乎是否成為了飛人得以西進的重要關鍵。
因為更重要的問題該是:陳信安個人自身的工作自由在哪?而他所屬的裕隆球團的權利又在哪?這,才是讓這整件事情變得「合情、合理、合法」的最重要關鍵。
若是連與陳信安有著合約關係的裕隆,都已經表明了,只要遵照合約行事,一切可行。那麼,除了陳信安與裕隆之間的「情義問題」之外,似乎也沒什麼外人可以參與的空間了,不是嗎?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SPORTSPLUS運動人》2008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