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賴幸媛何錯之有(魏千峯)
馬政府公布由台聯前立委賴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引來藍營部分人士強烈批判,有些人幸災樂禍馬英九的「全民總統」未演先破局,某電視名嘴甚至預言賴幸媛將撐不到三個月。然而,若台灣在國民黨完全執政及島內中國熱過頭的情況,意欲避免國內分裂,馬英九此一人事布局並沒有錯。
吾人觀察馬政府的內閣,部分拔擢富有財經經驗的專業人才,顯示經濟優先的政策走向,但在重大政策爭議的部會起用具有社會清望人士,如教育部長由曾經參與媒體改革的政大前校長鄭瑞城擔任,使人對歷史教科書的修正及中正紀念堂改名等事抱持較為樂觀的期待。至於法務部長內定王清峰律師及勞委會主委內定王如玄律師擔任,兩人皆具理想色彩及從事社運多年,不僅能力佳,行事亦一向有為有守,筆者肯定馬氏的此項任命。
符合全民總統邏輯
馬政府最困難的人事任命在陸委會。若任命藍營人士,在台灣現時流行的中國熱下,馬英九難保不被綠營人士貼上「賣台」的標籤。這是馬英九執政的一大罩門。因此,馬氏任命政治立場較偏向獨立的綠營人士,可能是「全民總統」合理的邏輯。何況賴幸媛擔任立委期間,對於人權、環保及反貪皆熱烈參與,深獲學界及社運界的好評,馬英九想擴大「社會共識」,任命一位向來重視台灣主體性及弱勢族群權利的前立委,象徵馬氏在台灣與中國關係解凍時,尊重不同立場的綠營意見與社會脈動,應該可以理解。
比較中國對台灣的文武攻勢,台灣對中國並沒有周延的戰略。中國一方面部署一千多枚飛彈對準台灣,封殺台灣的國際空間,另方面中國又企圖以國共平台弱化台灣政府的正當性,且以商圍政,可謂深謀遠慮。相對地,台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雖欲改善雙方關係,但祇要經濟,卻在政治與文化上妖魔化中國,充其量僅是短線的操作。馬英九即將執政,但藍營政客前往中國絡繹不絕,誇大兩岸解凍帶給台灣的好處,卻視而不見中國並非民主國家,打壓人權不遺餘力,且對台灣一直寄藏併吞的野心,身為台灣準總統的馬英九在兩岸政策及人事做些煞車的工作,為未來完整的中國政策籌劃,有何不可呢?
藍綠建立共識起點
部分藍營政客藉由賴氏的任命而狠批馬英九,甚至某台灣政治學者在北京接受電視訪問時,公然稱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要中國接受還早,使筆者懷疑他們是否真正認知台灣的利益何在?也是否認知台灣民主的可貴?民主國家應該尊重及包容不同政治立場人士,在內部相互溝通後,逐漸形成堅實的社會共識,才能從容地處理外部關係。民進黨執政時,常為選票而將外省籍人士及政治不同意見者簡化成他族的「中國人」,並藉以掩飾其執政不力及弊案連連的窘態,引發多數民眾批評其操弄族群對立,終於在選舉中慘敗。如今馬英九即將執政,部分藍營政客及支持者卻以賴氏任命,表達其不能容忍綠營人士及意見的立場,此種一言堂的作風,與民進黨的排他性一樣是落後與粗暴的表現,豈不令人擔心?
馬政府任命賴幸媛為陸委會主委,或許是險招,但筆者肯定馬氏的用心。沒有一個較具共識及周延的中國政策,對台灣社會絕對是空前的災難。馬政府任命賴幸媛可能須要磨合期,但也是藍綠建立共識的起點。看到藍營人士對馬英九與賴幸媛猛烈批判,令人感受民主國家必備的包容與溝通仍須花大功夫去實踐!
作者為律師
留言(4) | 剪貼(1) | 轉寄(0) |
|
|
|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