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情人 刻師藏偶千尊 見證布袋戲興衰
2008年12月14日蘋果日報
5、6年級生的童年記憶裡,一定都有「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金光布袋戲,小小戲偶傳達的動人魅力,至今在愛偶族群中發酵。
他也是愛偶癡人,更因參與雕刻布袋戲偶,沈迷至深,收藏本土劇團的1台尺老戲偶,赴中國大陸鄉下搜珍尋寶,別人淘汰的過時尪仔,他愛細緻雕工撿回珍藏,藏家看不上的掉漆偶頭,他慧眼識得是名家之作。
他更自掏腰包成立偶戲館,免費提供教學、參觀,讓這沒落的在地文化持續驕傲。
採訪╱郭美懿 攝影╱康仲誠
「金光閃閃,瑞氣千條;轟動武林,驚動萬教,萬惡的罪魁—藏鏡人出現了!」伴隨乾冰煙霧、火炮和五彩燈光,掌中戲偶瞬間翻身彈跳、空中過招,看得人血脈賁張。
民國59年,布袋戲《雲州大儒俠》開播造成轟動,電視機前,全民為之瘋狂,劇院戲臺上,也是布袋戲的極盛時期。「當時,戲院叫人來排齣戲,導演1個晚上賺3000元,那時我當學徒,1個月才領20塊!」雕刻師陳忠榮回憶道。
當時的他,是南部知名布袋戲團「全樂閣」的雕刻學徒,戲臺上演得酣熱,他在台下應劇情需要趕刻偶頭,3年出師後有「林邊師」的稱號,更因刻工細膩,在民國70年代為黃俊雄布袋戲刻過戲偶,包括史豔文、怪老子、苦海女神龍等。
入行43年,從傳統戲偶刻到「金光」布袋戲,無數戲偶在他手中靈活成形,他卻也因此情癡收藏,讓戲偶走進生命。
承接舊偶 登陸尋寶
12歲進布袋戲團學刻戲偶,民國40年正流行所謂的「金光戲」,為配合戲院演出,偶身放大到1.6台尺(50公分),傳統1尺高的戲偶逐漸被取代。
他在劇團待了3年,後來娶了鄭家千金,因這層關係,當劇團淘汰老舊戲偶時,他順勢接收,包括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黃海岱的戲偶,也一一納入收藏。
在那時,老舊戲偶根本不值錢,他因此收到不少名家作品,如俗稱「花園頭」的江加走、江朝鉉戲偶,與江家分庭抗禮的「塗門頭」等,甚至在台灣尚未開放大陸觀光前,他就偷偷登陸,專到鄉下搜骨董、找偶頭。
「很多尪仔(戲偶)在文革時都被燒掉,剩下的大部分是戲班不做戲後藏在家中,交易時藏頭藏尾,就怕被鄰居檢舉盜賣國寶!」他笑說。
慧眼識偶 珍藏名家
早年也有朋友受託到漳州、泉州搜買布袋戲偶,他代為整理後,眼見台北來的教授盡撿漂亮、完整的戲偶買,剩下的偶頭則以友情幫忙價隨便賣給林邊師。「他們都不知道,那些看起來爛爛的都是江加走的尪仔頭,我買到心中暗爽!」
在他手中流轉過的江加走偶頭一度超過百顆,現存也有約20顆,他得意地說:「連李天祿來,看到也是滴狿(台語:流口水)!」過去這些偶頭僅以數百元購入,現在起跳至少6位數,身價翻漲百倍。但若論起投資眼光,他想法直率:「我本身學雕刻40多年,看到好的東西就想要買,不只是布袋戲偶,傀儡戲偶、藏偶也都有收藏。」
他鑑賞戲偶如同賞看書法,「最簡單的最難刻,寫草書寫習慣了,要找正楷漂亮的找不到。」如他手中有一只「大小眼人相」偶頭,眼睛一大一小,表情帶點奸狡,單純卻耐看,也是他眼中「不寂寞的好貨」。
成立展館 重現榮景
台灣布袋戲從盛極一時到沒落,雖然仍有不少年輕人熱愛「霹靂」系列,但野台布袋戲越來越少見,更難想像全盛時期,全台有500多家戲院同時演出布袋戲。
「叫一台布袋戲要1.5~3萬元,放電影只要幾千塊,布袋戲難生存,這是潮流。」林邊師淡淡地說。儘管掌中戲風光不再,他對布袋戲偶卻未曾移情,自掏腰包成立「愛河偶戲館」,免費提供民眾參觀,也積極參加相關展覽。
「我只希望喔,文化局可以幫我(偶戲館)弄一個路標啦!」這位留著電捲頭的下港歐吉桑,內心儼然文藝青年,總希望曾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高雄,能開出絢爛之花,讓外國人也能驚訝:「我們台灣的布袋戲更活潑,完全不輸他們啦!」
哈燒情報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