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專欄 》投資銀行的末日 (沈文和)


僅存的美國兩家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雖然不受此次次貸風暴之影響而倒閉,但最終還是向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提出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過去叱吒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最後仍不敵景氣興衰的命運而將走入歷史當中。

80年代起法令鬆綁
為何此次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受傷如此之重呢,竟然可以導致五家投資銀行中有三家不是破產就是被接管呢?要了解投資銀行此次倒閉之緣由,或許我們應該從投資銀行的緣起開始了解。
自18世紀歐洲各政府發行公債募集資金的時候,原先係由富人應募(此為私募之濫觴);繼之,中介者出現溝通供需雙方先買入(buy),再賣出(resell)債券,賺取所謂承銷報酬,這種交易的方式開始了現代投資銀行交易的雛形。19世紀美國興起,基於其全國性的開發需求,在在需要大量資金之募集,而資金募集的需求也加速了投資銀行在大西洋彼岸的興起。
70年代美元的強勢,利率及通膨均處於低檔,加上金融自由化風氣興起,也壯大了投資銀行的勢力範圍。1975年美國制定《證券法》修正案允許投資銀行成立子公司來經營保險、期貨、創投等業務。更讓投資銀行開始涉入保險業並販售複雜的金融證券(例如此次禍首之一的擔保債券憑證)。80年代美國為了放鬆對市場和機構的管制,先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規,如1980年頒布的《存款機構放鬆管制機構法》以及1989年頒布的《金融機構重組、復興和強化法》,這些法令的公布無疑的對投資銀行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使美國投資銀行業在80~90年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更因此產生了大量金融創新產品。
而演變至今日,投資銀行依其業務之重點發展彼此之間也有相當大的差異。以美國投資銀行為例就分做為:全方位投資銀行,包括個人財務顧問,如美林,擁有廣泛的經紀據點網絡。或以證券承銷及自營業務為主之投資銀行,包括M&A,如所羅門兄弟、摩根士丹利、高盛等。

貪婪導致資金缺口
投資銀行不管經營何種業務,都有一個主要的特色:偏重短期資金的周轉。以信用風險衍生性商品為例,原本只是一種規避短期間交易對手違約的一種商品。但若發現有重大事件發生,造成此商品交易需求的一方因對市場憂慮而不願投資,容易造成交易量驟減,就有可能發生因供給多於需求而產生無法報價交易,導致流動性風險的發生。
另外一個投資銀行業務的特色就在於投資銀行慣於以過高的槓桿策略來操控其資產。過去以來,美林的槓桿率從2003年的15倍飆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槓桿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達到28倍。過於依賴槓桿,而且沒有為它們的投資商品(從商業抵押貸款到非美國股票)留出足夠的資金準備,也是造成此次風暴的元兇之一。
過去30多年的確是投資銀行最風光的時候。無論是在香港的中環,新加坡的萊佛士廣場及紐約的華爾街可以看到這些投資帝國所插旗矗立的高樓標誌。自信滿滿的投資銀行帝國為追求快速擴張及在股東最大利益等冠冕堂皇口號之下,不計風險的涉足更高風險的投資。但在聯準會利率政策快速變化與景氣反轉的情形下,虛胖的帝國終究不敵貪婪導致資金的缺口因而倒閉。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樓塌了」,當歷史在我們的眼前轟然巨變時,或許現在也該是跟投資銀行說再見的時候。


作者為德國基爾大學計量經濟博士候選人

留言
暱稱
主題
內容
驗證碼
請輸入左方驗證碼
輸入留言後,我們會公開您的IP位址前三組數字,請謹慎發言!
小小
發表於 2008/09/24 07:22:09  IP:218.175.220.***
投資銀行的末日 (沈文和)
貪婪的華爾街

更多...
昔日新聞
 
本週熱門旅遊
TOP10

今日大代誌

輸入字詞:
選擇語言:
生活情報
©2008 Next Media Interactiv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英屬維京群島商壹傳媒互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