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出生茶農之家,以200元開碾米店起家,憑合理控制成本可將鵝養得肥美,體悟企業只是「欠栽培」,不論多艱困的環境,有「合理」的養分就能長大,自創「瘦鵝理論」,從而創建台塑集團,打造出全球最大的塑化王國,並擺脫兒時貧困,以2203億元身家躋身台灣第二富豪。
王永慶辭世之風範長存 1917~2008
由於家貧,王永慶小學畢業後便在父親的茶田裡打雜,15歲時到嘉義一家米店打工,單月工資僅40元。他幹活勤快,每天觀察老闆記帳及成本核算方式,16歲那年,在父母親戚支援下,拿著大家湊足的200元,帶兩個弟弟到嘉義開文益米店,踏出當老闆的第一步。
垂直整合製造雨衣
據王永慶友人林木生孫女林幸惠說,回憶長輩所言,王永慶16歲經營米店時,用心記錄客戶用米時間,在顧客米快吃完時,主動送到家,還將舊米倒出,擦乾淨米甕後倒入新米,再把舊米放上面,讓顧客很窩心。
而當年物資缺乏,農家放任式的養鵝法讓鵝群總是營養不良,王永慶用碾米廠的碎米加一些稻穀當飼料,竟可用極低的成本將鵝養得肥美,他認為,艱困環境下的台灣企業,只要給「合理」的養分,一定能變肥鵝,因此發展出瘦鵝理論。
一位接近王永慶的台塑老臣說,美國市場可視為印證瘦鵝理論的最佳例證。1957年台塑正式生產,但PVC產能是世界規模最小的,加上國內塑膠下游業者不信任國產PVC粉品質,台塑當時可謂慘澹經營。後來王永慶先後成立南亞、卡林塑膠,垂直整合,製造雨衣、浴簾等塑膠布產品,台塑得以在台灣塑化市場站穩。
化石油危機為轉機
讓台塑國際化的關鍵,是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王永慶考察美國石化產業,發現美國石化業人事浮濫,台塑精於成本,絕對會變一隻大肥鵝,於是1980年插旗美國德州,緊接著併購美國石化廠,大規模裁員、重整,成為橫掃美國石化產業的勁旅。1985年7月,《富比士》以王永慶當封面人物,介紹台塑在美國石化業的輝煌戰績,自此他成為塑化戰場「喊水會凍」(台語,意指呼風喚雨)的人物。
一名投信法人分析,在降低成本與公司治理,台塑集團足成標竿,台塑是最早將旗下採購全採網路競標的集團,小到螺絲釘,大到工程承攬,都可在台塑電子採購網站公平競標,杜絕弊端。王永慶常說:「做人要有信用,不是隨口說說,是一種企業文化。」過去多次拜訪台塑高層的里昂證券台灣研究部主管蘇廷翰(Peter Sutton)說:「這家公司的幹部說話實在,營運情況好就說好,不好就說不好,公司治理可給高分!」
台灣經濟奇蹟典範
走進台塑發跡的辦公室,痰盂、王永慶專用洗手台位置,及一張泛黃的英文世界地圖,全都維持當年位置,台塑高雄廠員工說:「這裡是台塑的精神堡壘,50多年前,他就是在這個不到5坪的辦公室,打造現已橫跨國際五大洲的台塑王國。」
而據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蕭新煌觀察,王永慶可說是戰後第一代創業成功的台籍企業家,在亂世裡白手起家,是個「厲害的梟雄」。蕭說:「經營之神做到凡人做不到的事,台塑沒有他,不可能成為王國。」台大社會系教授瞿海源則說:「台塑經營企業的精神與能力,代表台灣經濟奇蹟的一種典範。從另一層面來看,王永慶關心台灣民主化,對兩岸關係也很有主張,對政治有相當影響力。」
重現米店
台塑企業文物館內,展示當年王永慶開設文益米店的模型及蠟像,重現當年情景。資料照片
今日改建
王永慶16歲時在嘉義經營文益米店發跡,圖為當年王永慶居住的房子,現已改建。徐彩媚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