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治》
專欄 》GOOGLE地球:愛用國貨會害慘經濟(杜念中)
政治總覽
奧巴馬的振興經濟方案終於在國會過關了,但令人憂心之處不少。其中眾院的附加條款要求基本建設所需水泥、鋼材都必須使用國貨,已足夠令人憂心保護主義開始抬頭。現在參院擴大認定國貨的範圍,更讓人嗅到國際貿易戰的硝煙味。
保護主義延緩復甦
在經濟大衰退的時候,各國政府都受到壓力,要負起保護本國產業和本國人就業的責任。去年11月G20在華府召開會議,目的除了各國同步救市外,就是希望避免發生經濟保護主義。與會領袖都了解保護主義一旦盛行,不但無助紓困,反而會讓已奄奄一息的經濟更氣若游絲,延緩復甦。
各國領袖當時都信誓旦旦要保障國際自由貿易,但也都承受不住國內壓力。英國首相布朗一面警告美國不可保護必將遭到淘汰的汽車產業,一面又宣稱英國的工作機會一定要保留給英國人。同樣的,法國在紓困雷諾汽車的同時要求雷諾撤回海外投資,將國外車廠搬回法國。希臘的農民要求政府給予更多補助。英德兩國更要求獲紓困銀行只能貸款給本國企業和國民,結果銀行紛紛把海外資金匯回。
受到衰退影響,國際貿易總額開始萎縮。連結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金融鏈也受到衝擊。2007年流向新興市場的私有資金高逾900兆美元,但今年可能降至165兆。全球化因此受到嚴重打擊。如果世界經濟火車頭美國開始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後果難以想像。
1920年代各國關稅呈逐步增高的趨勢,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嚴苛的關稅法,對900種以上進口物資課以重稅,結果引起了貿易夥伴報復,全球關稅壁壘高築、貿易量劇減。當時有上千位經濟學家聯名要求胡佛總統否決此一法案,但未能如願。此一法案雖未必直接造成之後的經濟大蕭條,但它延緩了復甦卻無可否認。經濟學家們主要的觀點是:美國當時做為世界最大債權國,如果關閉了市場,債務國將無法透過對美貿易的盈餘來償債。
經濟秩序仍需強權
現在美國仍是最主要的市場,許多國家的經濟命脈依賴對美出口。美國把貿易失衡歸咎於中國操控人民幣值,刻意壓低幣值維持出口競爭力,造成雙方關係緊張,從美國財長蓋瑟納在任命聽證會上的發言到溫家寶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的反擊看來,雙方唇槍舌劍,好不熱鬧。但真正的問題是,美中兩國會爆發貿易戰嗎?
其實美中之爭可大可小。美國如果祭起保護主義大旗,迫使人民幣升值,只有少數工業短期內會得益,但一般消費者將會受害,尤其在目前財富縮水的時候。2005年至今人民幣已升值了20%以上,然而三年多來,美中貿易失衡問題未見改善,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指出,即使人民幣再升值40%,雙方問題依然存在,因為問題出在結構。
美中經濟關係就如哈佛大學經濟史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所說,是對「連體嬰」(Chimerica),中國儲蓄讓美國消費,中國把從美國賺來的錢借給美國,鞏固美元幣值,提高美元流動性。這種關係不正常,但沒有一方完全受害。而且這樣的關係也存在於美國和日本、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台灣之間;如果美國要抵制外國產品,這些國家都將受害,美國也不會獲利。溫家寶教訓美國借錢消費,也太過矯情,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連體嬰關係對中國的重要性。
至於美國則需要以歷史的眼光看這次經濟衰退。從過去至今,衰退固然重創核心國家,但邊緣國家通常受害更深。許多人高唱美國霸權會因金融海嘯而終結,但權力是相對的,核心國家往往在復甦時更能鞏固領導地位。不過重要的是,世界經濟秩序需要強權來維持,十九世紀時是英國,現在則是美國。如果美國選擇退卻到孤立主義路線,那不是美國之福,也不會是世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