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1 / ?

舊稱艋舺的萬華,是台北發展的起源。依偎著淡水河,歷史足跡從大溪口(第一水門附近),沿今貴陽街二段往東擴展,貿易熱絡漸趨繁華,隨之而起的龍山寺、清水祖師廟與青山宮,成為地方信仰與民間生活重心。走趟萬華老街區,才發現萬華不只有新潮的西門町,夾雜洋房成排的紅磚屋、斑駁的老招牌與飄著草香的巷道,彷彿依稀記載了台北最初的容貌。
報導╱吳孟芳 攝影╱高世安

 

逗留萬華西門町是很久以前的事,當時只停駐於眾多新奇的潮流商品間,以為西門町就等同於萬華。依循著台北的城市老味,再訪久別重逢的萬華,此次我越過青少年盤據的西門町,往西先到環河南路二段與貴陽街二段交會處的第一水門附近。這裡過去被稱為大溪口,也是台北最早開始繁華的地方。18世紀初船隻往來交會,開啟貿易形成市集,後隨河口淤積漸趨沒落。
水門外淡水河悠悠流過,河岸廣闊的水草與河濱公園內的綠意連成一氣,串連南北的單車道,偶見單車騎士輕踩而過,環境清幽卻看不出曾有的榮景。
貴陽街二段是台北最早發展的市街,又被叫做「蕃薯市」,顧名思義曾經是蕃薯交易的大本營,街上有排舊式紅磚街屋,帶點日本時代的影子。藥舖、糕餅、香舖等多家老店,默默傳承著各自的歷史味道,經營超過80年的黃合發米粿店外,一籠籠剛出爐的壽桃高疊,香氣淡暖緩緩飄送。

 

青山宮主奉消除瘟疫的青山王,廟內雕樑畫棟精美細緻。

青山宮 金碧輝煌
始建於1856年的青山宮,主嗣的青山王為消除瘟疫的威靈,寺廟外觀傳統,內部雕樑畫棟也金碧輝煌;貴陽街、康定路交會處附近的清水巖祖師廟建於1787年,規模雖不大,但牆面上古樸精美的磚雕、木構的樑、柱、門、窗,都是台北少見的傳統廟宇,滿溢歷史風情。據說清水祖師會在天逢災變前落鼻警示,所以也被叫做落鼻祖師,比對神桌上清水祖師黑臉的莊嚴形象,很有趣。
位於廣州街上的龍山寺,是萬華香火最鼎盛的廟宇,創建於1738年,被列為二級古蹟。廣大廟埕上擠滿信眾,也有慕名而來的外國觀光客。龍山寺的建築呈現「日」字型,是傳統中國三進四合院建築,其石雕相當精美,包含浮雕、透雕、陰刻等手法多元交錯,重簷式屋頂綴以剪黏交趾陶,色彩豐富。

 

第一水門外的河濱公園,綠意盎然,常有人騎著單車悠閒越度。

青草巷 神農氏倉庫
龍山寺旁的西昌路上有條青草巷,窄短的巷道林立著販賣各式新鮮或乾燥藥草的店舖,種類多樣令人眼花撩亂,融合土壤芬芳的青草香氣瀰漫空氣中,聞來清新舒爽。開墾時期民俗醫療以草藥為主,加上當時龍山寺設有藥籤供民眾請求,因而聚集許多賣藥草的攤販形成青草巷,也有人說這裡是「神農氏的倉庫」。西昌路上更有多家「清茶店」,幾乎沿路都有「奉茶」的字樣,起初我以為店家是熱情好客,但在經驗老道的攝影師指點下,才知道原來是女賓不宜的地方。
廣州街與康定路交界處的剝皮寮老街,共有66間古厝,原是萬華部分還保有清代漢人街型的老街區,並混融有日治時期的樓厝風格,拱圈迴廊、花磚露台和周圍現代房舍相較別具特色。老街被徵收為國小用地後,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危機,在改為設置鄉土教育中心後,外觀得以原貌保存。

 

貴陽街二段上的小吃攤,有著樸質的外表與溫暖的人情味。

鄉土教育館 尋舊光景
如今剝皮寮東側仍處重建階段,西側則已對外開放,教育中心內透過互動裝置、展覽、舊器具陳列,說明剝皮寮的古往今來。透過時光盒子裡的照片轉動,看見過去立足在此的老店樣貌,也記載著包含秀英茶室、日祥旅社、鳳翔浴室、土炭市等曾擁有的歲月光景。或許過往繁華已無法再續,幸而還有那麼一點蛛絲馬跡可以被保留下來。

 

老店鮮豔的壽桃點綴貴陽街,也傳來淡淡的糕餅香氣。
台北鄉土教育中心內以各項陳列展示,記載著剝皮寮老街的古往今來。


 

台北鄉土教育中心內的時光盒,以照片介紹曾開設於剝皮寮的老店家。
貴陽街二段老醫院樓面上,有著精美的雕刻與羅馬柱。


 

留言(0) 剪貼(4) 轉寄(0)
暱稱
主題
內容
驗證碼
請輸入左方驗證碼
昔日新聞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今日大代誌

生活情報
 
壹蘋果網絡(台灣) 壹蘋果網絡(香港) 台灣壹週刊 網站導覽 刊登廣告 聯絡我們 關於壹蘋果網絡
©2008 Next Media Interactiv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英屬維京群島商壹傳媒互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