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產業近年來的獲利集中在「財富管理」部門,透過理財商品銷售,賺取適當的手續費無可厚非,但銀行為了賺取更大的利益,銷售的產品愈走愈偏鋒,近來各家銀行發行的連動債投資人普遍出現鉅幅虧損,引發眾多糾紛,金管會應徹底介入清查,為受害的投資者討回公道。

 

連動債「盈虧自負」
連動債商品在國外是大戶、專業法人的商品,通常是零息債券及選擇權的結合,如果這檔連動債要百分百保本,就必須組合極大比例的零息債以確保能到期拿回本金,反之,如果期待較大的投資報酬,就必須增加選擇權降低零息債,這樣高風險專業性的商品,台灣金融業者在引進後,將數十億元原本適合大戶的商品,分拆成小單位,賣給無法看懂數十頁解說內文的銀行小客戶,這些小客戶們,在過去幾年內就買進了1.2兆元的連動債商品,堪稱是財富管理部門最好賣的商品。
這些金融商品在股市多頭,風平浪靜時,大家都相安無事,但這半年來股災頻傳,有些連動債連結的美國金融股如花旗等股票暴跌,當初以為這些產品最少一定保本的連動債投資人,開始意識到手中持有的連動債最終有可能一文不值,一旦向當初出售這些商品的理專和銀行求援,才發現投資要「盈虧自負」的文字記載在數十頁沒有詳讀的文件中的一小角,這就是小投資人能得到的標準答案。
連動債這種銀行理專介紹時號稱保本的商品,到底會產生多大的損失,以三年前中國信託發行的「盧森堡三年台幣石來運轉二連動債」而言,三年後,投資人時來運不轉只剩下二成本金,目前這檔連動債銀行產生糾紛,協商處理案件高達2000件;而台北富邦銀行一檔「麻雀變鳳凰」的投資人,一百萬元投資本金目前只剩不到11萬;淨值跌破五成的連動債多得不勝枚舉,台灣投資人很耐賠,連動債虧1、2000萬的人比比皆是,慘虧的投資人組成「自救會」一呼百諾,一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戲碼準備上演。
台灣金融產業發展畸形了,銀行在傳統存放款利潤有限下,全面走向銷售導向,財富管理部門早期保守,販售投資人可以每天了解自己投資淨值的共同基金,如今已經衍生出投資人簽了多份文件後,連自己的投資標的到底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這樣的商業行為,每天都有幾十億元在各銀行理財櫃檯發生,主管單位卻視若無睹。

 

銀行貪圖高手續費
銀行業者貪圖高利,引進有豐厚手續費可得的連動債商品,配合理財專員的全力銷售,加上金管會規定只要簽下風險預告書或風險屬性調查表等簡單文件就可以買賣,不少老先生的退休老本,在對理財無知,加上對理專近似信仰般的信任,買下這類型金融商品的後果不問可知。
銀行是謹慎保守,小心為客戶保護銀錢的行業,依相關規定,不得主動提供特定商品說明書給客戶,但各家銀行都教育行員,設法將客人需付息的存款資金,轉成有手續費可圖的金融商品,有些金融商品的風險已非保守的存款族能承擔,投資人的無知大膽和貪念值得檢討,但商品的販售者才是真正罪過的來源。
金管會對於壽險業保單、投顧業報明牌、國內外基金銷售嚴格管理,但對財富管理的銀行業者引進各式奇怪商品卻不見適度規範,投資人鉅大損失更面臨難以求償。
財富管理產業陷阱重重,新政府的金管會主委陳樹素稱有佛心,對於投資人受傷害不可置若罔聞,上任後應主動介入管理,適度保障受害人的權益,爾後也應嚴審金融業者推出的各式高風險商品,別再讓老人家退休金老本虧損7成、8成的悲慘故事一再發生。

 


作者為資深財經評論家

 

留言(0) 剪貼(2) 轉寄(3)
暱稱
主題
內容
驗證碼
請輸入左方驗證碼
昔日新聞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今日大代誌

生活情報
 
壹蘋果網絡(台灣) 壹蘋果網絡(香港) 台灣壹週刊 網站導覽 刊登廣告 聯絡我們 關於壹蘋果網絡
©2008 Next Media Interactiv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英屬維京群島商壹傳媒互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