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1 / ?

總統大選後,台商回台上市的意願提高。據了解,不少「無根台商」已經在探詢回台灣上市掛牌的可行性,就是看準了台股本益比由目前的17倍,將回升到常態的25~30倍,上市後股價表現令人期待;這些每年營業收入在5千萬美元到2億美元的公司家數,初估至少2~300家。撰文:劉德宜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執行董事暨大陸台商服務組主辦會計師蔡松棋,最近針對香港、中國、新加坡、台灣4地的上市櫃制度出了一本利弊分析《上市櫃直通車》的參考書,發表後的當天晚上,他就接到一位有錢的無根台商老闆電話,要跟他約隔周的周一下午會面,來探詢回台灣掛牌的可行性。
台商投資大陸40%的設限,被投資市場歸結為在過去全球大多頭,但台股表現最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台商將資金移出台灣不再回來,並在積極招商的香港或新加坡上市、甚至想盡辦法在大陸A股掛牌,也使得台灣上市櫃掛牌家數逐年下滑,甚至像日月光等乾脆決定賣給外資下市,再以外資身分到大陸掛牌。

 

日月光張虔生(右)一度考慮下市以避開40%投資限制;後因陳總統(中)親自出面,才打消此意。

外地IPO流動性差
在1990年代就跟著台商客戶到大陸的蔡松棋解釋,台灣的稅負問題如營利事業所得稅25%,比香港的17.5%、新加坡的18.5%都高,遺產稅更不用比,因為這兩地已經是0%。但這些問題都還不致影響台商返台上市櫃的意願,重點還是在40%不開放。
台商老闆說:「當然,台股不好、本益比不高是個重要影響,但是例如我的企業有10億元淨值,只讓我拿4億元到大陸投資,剩下的6億元不准去,但我的獲利營收來源已經全在大陸,這6億元不就全浪費掉了?」
「而且,10億元的資本額會讓每股獲利EPS換算起來變得很低,貿然掛牌股價難看,那幹嘛要掛牌?這是台商不回台灣上市的最大問題;我建議新政府不用再討論40%要怎麼放寬了,乾脆一次取消;因為台資回來程度還是有限,一樣難有充沛的台商活水拉升台灣經濟。」
至於台商在香港、新加坡股票初次上市掛牌IPO後,股價雖曾隨著當地市場多頭走了一陣子,但行情很短,最近更因為兩個市場表現不佳,都面臨流動性不佳的狀況。

 

辜成允的台泥雙掛香港與台灣,但股價表現兩樣情。

獲利在哪就買哪
元大證券承銷部資深副總經理黃幼玲就說,如果40%可以放寬,但考量現況,鬆綁政策不會立刻實現,因此目前證交所正在研究是否讓香港掛牌的台資企業,以台灣存託憑證TDR的方式先回台掛牌;「這兩者若都可以成行,根本不必去其他地方掛牌了!而且香港、新加坡掛牌後的流動性不好,最近我手上的企業IPO上市是以台灣居多,想到香港上市的不多了。」
至於已經在兩岸四地掛牌的同一家企業股票,投資人「該怎麼買」?黃幼玲認為,一個理性的市場,股價是依附企業基本面,比較難出現套利交易,就算有,差價也很小:「原則上就是看這個企業絕大多數的獲利是來自哪個市場,如果是大陸,投資人應買它在大陸掛牌的股票;但也要看各市場的流動性,因為股價會出現相當大的差異,以現階段來說,買台灣掛牌的就好。」
以不少操作大中華基金經理人喜愛的台泥為例,過去半年,香港的台泥國際隨著港股先盛後衰,去年7月股價近12港元後一路走跌,到了今年3月底比腰斬還多、只約剩4港元,最近則因港股轉強再走升到6港元。但看台灣的台泥,去年7月股價約在40元台幣,隨後趨勢走升,最高到今年3月的60元後回檔修正,目前55元台幣左右。就有經理人私下表示,同樣看好台泥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可是若買台泥國際,半年下來賠50%:「好在我可以買台灣的台泥,補回來一部分。」

 

港股不愛科技 星股流動性差
香港股民不愛科技股,只愛地產金融與中國內需相關,除了鴻海家族的富士康是特例,台商科技股在香港掛牌後股價真的很「悲情」。
蔡松棋說,不僅如此,如果企業規模小、品牌知名度也不高,到港股IPO也一樣淹沒在這個國際金融市場裡:「公司每年獲利可以到150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到港股掛牌,市場價值才會浮現,否則掛牌後股價不好,連帶地影響後續的融資。」
新加坡市場方面,由於以製造業、中小企業居多,台商企業也是以這兩種類別企業為多,只是新加坡本益比向來比台灣低,過去10年平均只有18倍左右,台灣還有25倍,流動性問題不能不考慮。
中國是個很好的市場;只是目前規定,要上市一定要「中外合資」與「中國人身分」,這對台商來說是個風險。何況,想在中國上市的外資企業多如牛毛,何時獲准上市,不無疑問。

 

留言(0) 剪貼(0) 轉寄(0)
暱稱
主題
內容
驗證碼
請輸入左方驗證碼
昔日新聞
 
 

今日大代誌

生活情報
 
壹蘋果網絡(台灣) 壹蘋果網絡(香港) 台灣壹週刊 網站導覽 刊登廣告 聯絡我們 關於壹蘋果網絡
©2008 Next Media Interactiv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英屬維京群島商壹傳媒互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