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造橋奇蹟 何明德女兒傳承善行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13日電)「每人100元,搭起善心橋樑」,嘉義市民何明德40年前與好友,開始出錢出力造橋,迄今建造第355號橋,他雖已過世,但其精神由女兒、女婿傳承,繼續建造愛心橋樑。
嘉邑行善團造橋義舉,起源於單純的動機及感人的故事,何明德女兒陳美智表示,父親於1969年深感市區道路窟窿害人不淺,招募一群好友帶著工具,秉持為善不欲人知,利用晚間到處填補坑洞,這就是行善團的前身。
1971年,嘉義縣中埔鄉有一對國小兄弟,因上學涉水過河,雙雙滅頂,何明德與一群友人認為在偏遠地方,政府力有未逮地區建造橋樑,解決當地民眾行的困難會更有意義。
於是,何明德與善心人士分別向親朋好友募集造橋功德金,每人新台幣100元,當時有300多人響應,由學土木工程的何明德負責設計,大家出錢出力共同造橋,1個多月的時間,完成第一座位於中埔鄉石砂村的「惠生橋」,此次合作經驗,成為行善團往後運作的模式。
幾10年來行善團成員默默造橋舖路,經口耳相傳,也凝聚基本班底,每到假日,便有人騎車或坐公車,以不同方式抵達造橋地點貢獻己力。
行善團團員包括各行各業,遍佈全台,團員出錢出力,每週日清晨,從嘉義市定點搭車到工地,一起挑石、剷沙、灌漿,工作、休息都沒有固定時間,團員全都自動自發,大家工作搶著做,當每座橋樑完工後,居民舞龍舞獅慶祝時,行善團已為下一座橋樑施工作準備。
陳美智說,父親堅持規定造橋功德金每人100元,不多不少,他認為行善不分貧富貴賤,人人機會均等。
陳美智表示,1982年,行善團完成第100座「大謝橋」,團員才正式以焚香祭典方式,焚燒工作人員名單,向上天登記,從此行善團每完成一座橋都以「善」為名,直到1992年第193座橋樑完成,改以「行」為橋命名至今,目前則是第355號橋樑「行朝橋」。
1995年,何明德榮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的社區領袖獎,引起國內媒體不斷的報導,大幅提升嘉邑行善團的知名度,捐款造橋的人數達到22萬人,原本1、200人的假日造橋義工,更曾突破400人。
1998年2月1日,何明德病逝,後來行善團因理念不同,分為嘉邑行善團及何明德行善團,但兩個行善團的造橋志業,至今還持續進行,並未中斷。
陳美智與夫婿蕭豐彥以父親名字成立「何明德行善團」,秉持父親遺訓「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人在做、天在看」,迄今還是以4個月100元,帶領團員繼續在偏遠地區建造善心橋樑。980213
-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