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總覽
各界看法
持續一個多月的野草莓學生運動即將轉型,各界褒貶不一。曾參與一九九○年野百合學生運動的人士,雖肯定野草莓的人權與和平主軸,但也直言其訴求高調、時機不對,無法引發共鳴,只好找台階下而尷尬結束。
國際觀感有一定效用
參與過野百合與野草莓的中央研究院助研究員吳睿人說,野百合是學運練兵十年有成的結果,新學運世代開端的野草莓人數雖無法相比,但其街頭路線、和平訴求,超越藍綠定位以挽救人權議題正當化,結果仍令人欣慰。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顧忠華分析,野百合在憲政解嚴有利時刻獲輿論支持,六天就產生關鍵影響,野草莓意外出現,組織、動員力不強,對人權訴求的意義深遠,但過於高調,「撐了一個月,終於找到台階下。」但野草莓強調台灣人權、民主不容倒退,國際觀感仍有一定效用。
參與野百合的客委會前主委羅文嘉說,野草莓的人權、法治主軸不易喚起熱情,能堅持一個月已算相當成功。曾參與野百合的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說,野草莓批評警察暴力,卻未對綠營群眾暴力表達態度,遭質疑「選擇性正義」,加上修《集遊法》本是總統馬英九政見,「引信早被政府拆除」,自然在尷尬下結束。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認為,野草莓顛覆大學生冷默、抗壓性不夠等刻板印象;國民黨立委周守訓說,野草莓訴求修法時機不對,質疑警方暴力但民眾見警察流血,當然得不到共鳴。
記者陳揚盛、張麗娜、晏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