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即時新聞》社會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二十八日電)「鮪魚、鯊魚等大型魚類不宜多吃」,大型魚類含汞濃度高,與食物鏈及生物累積作用有關,海水中的有機汞濃度增加,與大氣中的元素汞、氯化汞濃度息息相關,大氣汞能傷人於無形,近來引起國際重視,台灣的鹿林山監測站位置優越,成為國際重要研究夥伴。

汞,是唯一可以液態、氣態同時存在自然界的重金屬,百分之九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是以元素汞狀態存在於大氣之中,少部分透過降雨、沈積方式溶入水中、土壤,透過細菌、有機物質作用甲基化,成為甲基汞,雖然可以被生物代謝,但代謝週期長,透過食物鏈方式累積,鯊魚、鮪魚等掠食魚類已被證實甲基汞含量高。

人體攝入、累積過多甲基汞,一樣會引起汞中毒事件。台灣發生過有一家五口長期食用魚類,結果四人有慢性汞中毒症狀。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汞攝食過量會影響腦神經發展,成年人會動作遲緩、腎臟病變,兒童會危害智能、身心發展,而孕婦或哺乳的母親可能將汞傳給胎兒或嬰兒,造成神經病變、發育遲緩等。 汞對人體健康危害大,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2001年一月發佈警訊,警告孕婦或準備懷孕婦女應 避免食用鯊魚、旗魚、馬頭魚、國王青花魚等大型魚類,2003年將鮪魚追加列入警告名單內。   因醫學研究證實及實際汞中毒案例出現,部分人對食用深海魚類態度保留。   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副研究員陳石松表示,深海魚、近海魚及養殖魚,或多或少含甲基汞,「重點在於不要攝食過量」。衛生署建議深海魚類每週攝食量不要超過三百四十公克,平時要各種魚類混合食用,不點食用單一魚種,就可降低人體攝入過多甲基汞風險,並可攝入含量極高的不飽和脂肪酸及優良蛋白質。 深海魚類甲基汞含量高,追根究底還是因為大氣總汞濃度增加有關。 環保署監境監測及資訊處簡任技正張順欽表示,大氣汞的含量增加與人類經濟與工業活動快速成長高度正相關,而且大氣總汞濃度以ppb(十億分之一)計量,經生物累積後濃度大幅增加百萬倍以上,進入人體後以ppm(百萬分之一)計量,大氣汞對人體的危害及跨國傳輸問題,近年來已被國際高度重視。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桂榮表示,中國大陸是全球大氣汞產出最多的地區,每年冬季來自中國的高濃度大氣汞會隨冷氣團、東北季風影響台灣及太平洋地區,因大氣汞沈降被植物、生物吸收後對人體造成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但不能不加以注意。 台灣的地理位置優越,在美國大氣與海洋署(NOAA)協助下,環保署2006年四月啟用標高達二千八百六十二公尺、東亞最高的鹿林山背景測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監測空氣中的大氣總汞濃度,成為國際研究重要夥伴。環保署表示,大氣總汞濃度監測資料將成為國際規範「汞」削減量的基礎,鹿林山監測站可望為國際環保、生態保育做出重大貢獻。970628

---------------------------------------------------------------------新聞討論---------------------------------------------------------------------
  • 留言()
暱稱  
主題
內容
驗證碼
請輸入左方驗證碼
昔日新聞

今日大代誌

輸入字詞:
選擇語言:
生活情報
 
壹蘋果網絡(台灣) 壹蘋果網絡(香港) 台灣壹週刊 網站導覽 刊登廣告 聯絡我們 關於壹蘋果網絡
©2008 Next Media Interactiv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英屬維京群島商壹傳媒互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