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總覽
今天的金融危機,禍根原來早於30年前埋下,那就是1977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的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社區再投資法案)。當時,一些社區申請抵押貸款的成功率偏低,政客仗「公義」之名,提出要求立例規定銀行向信貸紀錄不合資格借抵押的人士提供貸款。70年代是左翼思潮的最高點,自由經濟派的力量卻尚在醞釀當中,抵擋不了盲目的民粹主義,不幸地讓這條惡法生效。
市場主流過分樂觀
本來,金融機構仍然可以透過提高抵押的溢價去減低風險,以抵銷政府干預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偏偏政府又要禁止這類措施。到了1995年,政府更要求銀行大幅調高信貸紀錄不良人士的抵押貸款數字。積壓大量次級抵押的機構,惟有將抵押證券化,成為債券,出售予其他機構,將風險分散。
理論上,當風險平均地由各金融機構去承擔,任何個別的抵押要是出現問題,都不會構成系列性的影響。可是,當整體樓市表現下調,風險均分的概念也不會有任何意義;反之,因為套戥風險而衍生出來的工具,卻加倍放大了影響。
另一方面,因為樓市表現下調而帶動的經濟波動,也回饋成更多的退供個案,如是者,樓市和經濟其他範疇互動下挫,最終演變成今天的局面。事實上早於2006年,便有人指出了今天的可能性,只不過是市場主流都過分樂觀,以為只要樓市反彈上升便可以解救這次困局,殊不知這個前置卻沒有必然出現的理由。
抵押貸款者,本來就是借不起錢的一群無產階層,當銀行討債之時,從容就義,空手的來空手去。破產結業的最終還是各大金融機構,可是偏偏輿論就喜歡將矛頭直指華爾街,口號式的將不幸簡化成貪婪之罪,彷彿所有問題都是金融界搞出來,反而政客的民粹主張卻鮮有人提及。難道好心做壞事,就不算壞事嗎?
政客搞出金融危機
過去一周多國央行都跑出來救市,站在自由經濟一方的評論都不敢大聲非議,畢竟那關係著天文數字級的財產,誰說一聲不中聽的話,只怕會被人咒罵三年。不過,既然這個危機是美國政客一手搞出來的,大家且看他們如何收拾殘局。可是,要是政客的經濟智商夠高,當初就不會搞出這麼一個惡法,之後也不會讓惡法變成市場的癌症,所以,請容許我對未來繼續悲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