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總覽
近幾個月以來,由美國的次級房貸造成的全球金融海嘯已經席捲亞洲國家。然而,亞洲國家除了一再下修經濟成長率與GDP成長率之外,似乎還沒有提出能夠徹底解決國內經濟衰退的有效辦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亞洲已經進入政府失靈的窘境,只能說亞洲國家目前所提出的種種回應政策尚未見效。
鄰近的東亞國家所提供的國內振興經濟對策,包括了:增加消費者購買力、擴大內需方案、提供企業充裕資金、或者是增加國內基礎建設投資等個別計劃。根據統計,光是在東協國家目前所提出的各種刺激經濟方案總額已超過690億美元。在東北亞國家方面,諸如中國、日本與南韓等國亦提出了超過1.2兆美元的拯救經濟計劃。
除了這些個別行動的振興經濟政策,各國更希望能在國際上建立一套區域集體行動的邏輯,發展出更能協調、更有效的區域合作計劃,一方面提振國內信心,另一方面藉著強化、擴大既有合作網絡(如東協加三)的功能來穩定區域經濟。譬如,近日在雅加達召開的東協加三高層區域論壇,就是所屬成員間交換意見、增進集體信心的重要管道。
多元國際參與因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為止,東亞區域內最重要的合作機制東協加三對於回應金融海嘯的作法已經有了一些默契。東協加三的金融部長會議近期提出了一份行動計劃,以增加貿易暨投資為基調,希望透過更緊密的區域合作來「回復」東亞經濟與金融穩定。其中,諸如區域監督機制的強化、雙邊換匯機制的擴大運作、將清邁倡議(Chiang Mai Initiative,CMI)儲備庫由800億美元擴大成1200億美元的規劃等都是成員國同意的區域對策。本月26日展開的東協高峰會的決議,將會是區域國家如何落實拯救經濟集體行動的風向球。
相較於正在積極發展的東亞合作倡議,台灣的聲音似乎持續被排拒在目前的區域對話機制之外。儘管政府推動了多項振興國內經濟對策,但無論是外資抑或是各個國際研究機構均不看好台灣未來一年的經濟表現。近日,朝野政黨持續開始為簽署CECA(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一事爭論不斷,各種政治性的論述似乎直指CECA是台灣振興經濟的唯一出路,或者讓技術性的經濟政策承載過多的政治道德束縛。
儘管與對岸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或許有其重要性,但目前台灣該審慎思考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如何在向西展望的同時尋找更寬廣的合作平台,以更多元的國際參與對策來回應金融海嘯帶來的衝擊。
對於東協了解不夠
近十年來,國內始終不乏各種「加入東協」、「參加東協加三」的輿論或訴求。不過,其中有不少倡議或所謂的「政策建議」多半只是政治性的宣示或者是規範性的呼籲。事實上,對於東協組織,我們只知道東協加一、加三、加六的數字遊戲會邊緣化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對於東協十個國家,我們不夠了解;對於東協人民,我們更感到陌生。
台灣的未來不是藍綠政治人物的賭注。政客賭不起,人民也輸不起。如果台灣真要參與東協的合作,先別這麼快就宣稱我們要加入東協。從政府到民間社會,從中央官員到平民百姓,請先從關心今年度東協高峰會的進展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