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觀點:由南韓李明博看台灣(劉憶如)
對許多人而言,「通膨」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所謂「兩位數的物價上漲率」更是一個不知多久前遙遠的過去。但很不幸地,全球目前許多國家即將,或是已經面臨的,便是這樣的一個歷史重演。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統計,在全球十大新興經濟體中,有可能五個地區將在今年七月步入兩位數通膨,也就是全球可能有2/3的人即將必須承受每年物價上漲超過10%的壓力。
對抗通膨不得要領
因為對「通膨」的陌生,許多國家處理起通膨問題,更顯得手足無措。南韓總統李明博「完全執政」才剛百日,卻已面對萬人上街頭,要求內閣總辭的難堪,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當然在於對抗通膨不得要領。李明博今年2月25日一就任便表示南韓政府非常重視物價上漲問題,甚至在就任一個月後,還針對52項國民生活必需品進行價格管制,但結果不但是南韓5月的年通膨率5%創下七年新高,南韓經濟成長率更已創下過去五年來最大下降幅度。
台灣目前的物價上漲亦已引起社會大眾高度關切。5月份的年通膨率為3.9%,雖其實在亞洲仍相對較低,但因對新政府期待甚高的大有人在,也有許多人憂心為什麼所得還沒上漲,物價卻已節節上升,更多的人徬徨不知究竟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許多人的疑問,其實該提出答案的,正是我們被賦予重責大任且「完全執政」的新政府團隊。通膨的形成究竟為何?新政府一再強調此次為石油價格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因此也很多人在問,那麼如果石油價格回跌,就不需要擔心通膨了嗎?
更切身相關的,對一般人而言,通膨究竟將帶來什麼樣的傷害,民眾又應該有什麼樣的準備?如果此波物價上漲為全球所共同面對,那麼一個有能力又負責任的政府,至少應讓民眾了解自己所處的相對地位。
民眾對政府信心的有無,並不單純建立在物價或所得水準的高低,更在於對於政府誠信與能力高下的判斷。選前告訴民眾的「六三三」目標是否已作修正?如果修正,理由為何,新的目標又為何?這些都須新政府以嚴肅、嚴謹的態度清楚明白告知民眾,而非讓大家僅透過行政對立法部門詢答過程的枝節片段之媒體報導去揣測。
不應提高政府舉債
最近看到一連串「利多消息」,幾乎已經到「一天一利多」的情況,包括油品的貨物稅大幅調降了,年輕人購屋的利息也將被大幅吸收了……。但是在這些「政府大有為」的訊息背後,極為欠缺的資訊是:這些「利多」究竟需要花費多少錢?這些錢又將從何而來?目前政府財政已極端困難,政府舉債更已瀕臨法定上限;即使「完全執政」,也希望以後不要因為行政立法同屬一個政黨,因而修法提高舉債上限讓政府增加債務去支出,因為最終付出代價的,究竟是台灣全體納稅人。
留言(4) | 剪貼(3) | 轉寄(3) |
|
|
|
|
更多... |